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個人雲服務?

個人雲其實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自從 Apple 正式發表 iCloud 以來,個人雲彷彿就像是突然間大紅了起來,除了市場研究機構紛紛針對個人雲提出了許多正面見解與看法外,且國際大廠們也似乎驚覺到,好像不趕緊推出個人雲服務,馬上就會被市場、消費者淘汰一般。以下新聞連結中可窺一二:

仔細端詳一下這些國際大廠們目前預計推出的個人雲端服務,可發現內容其實大同小異,主要都是針對照片、郵件、聯絡人、行事曆 ... 等個人資訊,透過雲端讓不同的數位裝置上進行同步與分享。

但這樣就是消費者所想要的個人雲服務嗎?

但就如同 Keith 在之前一篇『前瞻 2012 智慧型行動平台戰爭: iOS 平台篇』一文中所提的,Apple 的 iCloud 並不是表面上照片、文件、郵件...等資訊跨設備分享而已,最主要是 iCloud 定義了" iOS App 中儲存與使用各項資料的方式",因此所有 3rd Party 或其他開發者所開發的 App,只要符合 iCloud 的規範,都可以讓透過 iCloud 的同步機制,讓消費者與自己所有的 iOS 設備進行無縫的資料共享與存取,擴大整個 iOS 設備無縫整合使用者的經驗。

Apple 的雲端戰略乃透過 iCloid 讓自己的 App 生態系統更加緊密與強大。

當然,拿 Apple 的例子與標準來要求大廠們似乎有點太強人所難,畢竟 Apple 從作業系統、設備、App Store 與程式開發工具...等都由自己掌握,生態圈的任何發展其實都是 Apple 一個人說了算。其他國際大廠們嚴格來說應該是 Microsoft 或 Google 生態圈中的一份子,而非主宰者。要改變整個生態圈的運作模式、遊戲規則,有著相當高的困難度。除非像是 Amazon 一樣自己搞了一個與 Google 完全脫勾的生態圈,不過這樣的作法,在資源不若 Amazon 之下,難度與 Risk 也高出非常多。

其實我想說的是,大廠們紛紛推出個人雲服務,理當對消費者是件好事,但是現在看起來都像是一堆 Me Too 的產品,更嚴格說來只是一個"同步"軟體而已,差異性與特色在目前的服務內容中也看不出來。現今消費者已經有太多的類似或是更方便的選擇,如果只是一個 Me Too 的產品,其實很難讓消費者所買單。

個人雲的服務其實想像空間無窮,絕對不應該僅僅只如:照片、郵件、聯絡人、行事曆 、郵件、聯絡人、行事曆同步 ..而已。個人雲應該是一種個人化服務與資訊的集合,除了無縫整合消費者的使用經驗外,更需要整個生態圈來配套與支援,未來甚至可以透過個人雲提供更多個人化的資訊。

或許大廠們可以先朝向如何緊密結合不同生態圈開始思考,亦或者是站在原有生態圈上,創造出差異化且的小生態圈(Sub-Eco System)出來,個人雲才能才能實現更大的價值。不要花了大錢弄出了個人雲,結果消費者也不 Appreciate,這樣就也就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